福建人说话的腔调被称为“地瓜腔”,显然不是指福建人说话时透出一股地瓜的味道,而是与地瓜最早经由福建引入中国有关。有意思的是,被指讲“地瓜腔”的福建人其实称它为“番薯”,只有北方人才把它叫作“地瓜”。
福建本地人一般不叫地瓜的。地瓜属于外来物种,我国没有这种蔬菜品种。明朝时期由一位陈姓的福建人,从东南亚偷偷的把地瓜藤带回福建,然后在福建本土种植成功。由于是从外国引进的,所以称之为番薯。因为种植简单,产量高,推广到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在灾荒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救人无数。
红薯传入中国的来源很多,但是其中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红薯“偷渡”传入我国较为普遍认知。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
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
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