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县简称岚。
因主岛海坛岛适中有一平坦的巨石,俗称“平潭”,古称海坛。
据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壳丘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证,平潭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据民国《平潭县志》引《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州府志》:唐为牧马地,宋初置牧监,不久撤销,允许岛民耕作,并增兵驻守。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在钟门(今属苏澳镇)设巡检司,掌管海上巡防。明洪武年间,为防备倭寇袭扰,强迫岛民迁徙内地,致使岛上百业荒废,满目疮痍。此后,又因数度“禁海”、“迁界”。直至1727年(清雍正五年)禁令解除后,渔业生产与海上运输开始复苏。1851—1861年(清咸丰)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有所发展,文化教育渐兴。然而,平潭长期未能独立建制,历代政府只重屯兵固防、设卡取税,对经济、文化建设投入甚微,因而,始终未能改变平潭落后封闭的状态。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福清县海口东城的援剿镇改为海坛镇,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移镇驻平潭(今潭城),1730年(雍正八年)设县丞,1798年(嘉庆三年)置平潭海防厅,属福州府。1912年(民国元年)平潭获准建县后,时局动荡,匪乱如毛,加上瘟疫蔓延,民众难以安居乐业。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多次窜犯平潭,抢掠劫杀,导致百业凋零,民不聊生。解放战争爆发后,平潭又陷入困境,直至1949年9月16日全境解放。
泉州老城区有诸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诸如文庙、开元寺、西街、天后宫、清净寺等等,在这里介绍下文庙和开元寺。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迁回,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重建。其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泉州府文庙又称泉州府孔庙,位于鲤城区涂门街。文庙见证了泉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城市繁荣、人口聚集以及教育远播的历史。近代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这个文化名城根深蒂固。文庙也成了政府讲学、举办成人礼、毕业礼的重要场地。庙堂上方醒目的“万世师表”四字牌匾,便是康熙亲笔所提。不仅如此,文庙还作为2016年春晚的分会场,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道福建有座泉州古城。
说起开元寺,泉州人一定不陌生。这座唐代古刹坐落在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中段。走进开元寺,但见刺桐掩映,古榕垂荫,景色之美,不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开元寺也是古城泉州的象征。在宋元两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开元寺所在地——泉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而盛极一时。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泉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使泉州的文化与宗教营造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胜景。十余种宗教陆续在泉州传播发展,这使得泉州一度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泉州开元寺是体现这种多元宗教文化因素并存的集大成者。开元寺展现了佛教密宗的传播,全面地反映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传播的历程,见证了海丝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平相处与交融的局面,对东亚、东南亚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泉州作为对外港口,海纳百川、胸怀包容。(闽南网 林歆刚)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