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福建的民系也经常分析啊。江西的江右民系、福建的闽南(福佬)民系,都是人才辈出的民系。可能是问者本人朋友圈常见的是广东客家,所以常见广东三大民系。这跟客家人爱不爱提没有关系,跟问者的朋友圈子有关。
的确从种族上讲是同一种族,都属于类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就汉族内部来说,他们属于南方汉族类型。当然他们的长相、语言和习俗还是略有区别的。就广东人而言,最早的源头是秦平百越,设桂林、象、交趾和南海四郡,南征的北方人和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雒越、西瓯土著融合产生了最早的广府民系先民;隋唐开发福建后,由中原人融合闽越、山越形成的闽语民系在宋后从福建沿海岸线移民广东,逐步占据了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明末大量南宋末年江西移民在赣南山区融合苗瑶语族部落形成的客家民系从赣南和闽西进入广东,集中在粤北和粤东北以及散居在广东各地。就福建来说,汉代迁徙走了大量闽越人去江淮间,虚设了行政机构,唐代开始大规模开发福建,大量移民进入,融合了留下的闽越、山越部落最后形成闽语民系。宋以后闽语民系逐步向沿海各地迁徙扩散,向北到温州南部几个县,台州、舟山一些岛屿,甚至到了山东半岛!不过除了温州,其他地区的闽系移民已被当地人同化。他们向南迁徙进入了广东潮汕、揭阳、汕尾地区和雷州半岛以及广西北海一带,还有几乎海南全岛,明清大规模进入台湾。迁徙的闽系人群几乎都属于操闽语次方言闽南语的人群范畴。明清间赣南客家民系迁入闽西山区,在龙岩和三明地区形成聚居区。福建西北部浦城县属于吴语地区,邵武有部分赣语地带。就海南而言,绝大部分地区被闽语民系占据,只有儋州聚居着粤语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另外三亚还有明代卫所驻军后裔和被划归回族的古代占婆国难民。海南、广东还有一些安置印尼归国华侨的农场。临高一带的方言接近壮语,说明当地人是百越汉化。元代遥远松江的黄道婆年轻时都曾来学习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回去改良后使当地棉纺织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可想而知,进入海南的闽语民系和百越后裔-黎族的融合程度。综上所述,广东、福建、海南三省汉族是不同时期的北方移民,进入当地后融合了部分原住民形成不同的汉族民系。总体来说都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群,细分之下,略有差别,也就是大同小异。
《汉书·地理志》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这些东南沿海的古居民,文化上是比较接近的,在当时被称为“百越”。而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有“楚人居楚,越人居越,君子安雅(夏)”的说法,也就是说楚人住在楚地,越人住在越地,而君子则住在华夏,把这三个区域划为三大人群,在文化方面是有较大区别的。
而根据古人类学研究,古越人可能比较偏马来人种,而古楚人则更接近华夏的蒙古人种。所以直到今天很多东南沿海地区的人,长相会更偏向东南亚人而非中国北方人。但今天强调人种已经没意义了,毕竟已经经历过两千年的民族迁徙,不少北方人迁徙到南方进行民族融合。今天的客家人就是当年的中原人。所以即使今天东南沿海部分居民有古越人的血统,那也被稀释得很淡薄了。大家都是黄种人,大家都是中国人。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