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确是冤家,还在同治初年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的时候,就不速而至,进入左宗棠主管的浙江,在该省的“白菜心”地区大肆搜刮,以加深左宗棠军饷不足的困境。再譬如清廷规定江汉关每月给浙江一万两军费,由于江汉关的税银由上海江海关代收,因此这笔钱理当由江海关代付,但李鸿章完全不理会,把江海关的银子全部装入囊中,根本不给浙江。种种措施,使得浙军军饷严重短缺,跟淮军形成鲜明对比。以后几十年,在军饷和其他方面挤兑左宗棠成为李鸿章一以贯之的做法。陕甘战争期间,他还以左宗棠进展缓慢为由,布置了撵左宗棠下台的大戏,仅一步之差,左宗棠就被撵下台去。有人说左宗棠气量狭窄,李鸿章则气量大得多。李鸿章全集里,留下了大量诋毁左宗棠的文字,但左宗棠全集里,相同情况却非常少见,历史真相恐怕恰恰与某些传说截然相反。到了后来,他们在塞防和海防方面的分歧更加广为人知,就不用多说了。至于北洋海军中大部分舰长等骨干是福建人的原因是李鸿章万般无奈。因为海军是高科技军种,人才培养非一日之功,左宗棠早就把目光关注到海防,更把海防和洋务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在兴办福州船政时创办了船政学堂,完全打破了几千年来之乎者也一统天下的局面,全盘引进了数理化和西方科技知识的课堂,他的这种眼光比李鸿章高出一大截,在时间上也要早很多年,使得福州船政的人才优势远超当时的任何一个洋务集团。李鸿章组建北洋海军当然只能从福州船政挑选人员,必然形成福建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如此,北洋海军中唯一一艘远字号的国产军舰平远号铁甲舰,也是福州船政生产的,它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这样的事实证明,李鸿章的许多洋务成就,是踩在别人肩膀上完成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不是冤家,而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只不过后来因为打不打、怎么打问题而发生分歧,去了不同的战壕。称不上“冤家”。至于北洋海军里到处都是福建人也并不准确,只能说大部分中高级将领都是福建人。
北洋水师的两位总兵、12艘主力舰内,10艘舰长为福建人,2艘为广东人。清末、民国时期的海军司令、舰队司令等也多为福建人。
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局第一任主管
(1)左宗棠关注海防、发展海军要比李鸿章早
李鸿章在曾国藩去世前一年的时候,给曾国藩写过一封信。曾国藩什么时候去世?1872年3月12日。他写信的时候是什么?同治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1871年3月16日,这么一算,不到一年。
在信中,李鸿章就说:兴造轮船兵船,实自强之一策。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于后,是以鸿章于同治四、五年创议铁厂时,左公已议造船,鄙意未敢附和,但主仿造枪炮军火,谓可自我发而收之也,即不备于水而尚有备于陆也。前闽、沪造船已六载,成器成效不过如此,前兴之而后毁之,此信之而彼疑之,及今吾师与左公尚存,异议已多,再数年,十数年后,更当何如?
什么意思呢?
严复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局学员,翻译家、教育家、洋务派代表
(2)李鸿章奏折解读
第一:李鸿章对兴造轮船、海防的思想比左宗棠要晚;鸿章于同治四、五年(1865、1866年)创议铁厂时,左公已议造船,鄙意未敢附和;
第二:李鸿章对中国现状更了解,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于后。然而,左宗棠不了解吗?这就是左宗棠敢为先,李鸿章不敢支持左宗棠主张的原因;
刘步蟾福建侯官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相当于二把手仅次于丁汝昌
第三:李鸿章对自造一直心生嫌弃,不仅对自己主管的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战舰不满,对左宗棠的福建马尾造船厂也不满意。
然而,我们中国的自造西方战舰是从0开始的,中国的技不如人也是正常。自造是不能急的。
第四:作为后辈晚辈,李鸿章对于前辈曾左二人还是比较尊重的,认为二人乃是“洋务”最大的两个支持者。现在你们两个人还活着呢,对造船厂有没有存在必要就有很大争论。那么,再过数年、十几年后,该如何是好呀!
林泰曾福建闽侯人,北洋水师左翼总兵,相当于三把手
(3)左宗棠在福建创立了第一个专业海军造船厂和海军学堂
福州船政局旗下的马尾造船厂、海军学堂等都在福建,福建又是华侨大省,当时的福建管着今天的台湾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福建本地、华侨子弟纷纷加入海军。由此,北洋海军舰长、副舰长一级的指挥官九成都出自福建;晚清海军、民国的海军司令绝大部分也是福建籍也就很好理解了。
对于这一点,我们就不赘述了。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