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 (1624~1662)
郑成功,原名森、幼名福松,字大木,号明俨,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田川氏女。明崇祯三年(1603),成功7岁,自日本回安平(今晋江安海镇)求学,取名森。
施琅 (1621~1696)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清初著名将领。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由于“施琅背郑降清”,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洪承畴 (1593~1665)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别名洪彦演、洪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
李光地 (1642~1718)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其祖系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人。后其祖经风水大师黄妙应指点,将李伯瑶墓迁到渡东,并按黄妙应之说定居在湖头(其中还有段故事)。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
曾公亮 (999~1079)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火家、思想家。出身晋江曾氏。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
林嗣环 (1607~1662)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安溪赤岭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顺治六年,尚可喜、耿仲明二藩王,南征广东,嗣环随军南下。入广州时,尽释跟随南明的民众。历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驻节琼州。嗣环正直持躬,风裁严峻。
詹仰庇 (1534~1605)
詹仰庇,字汝钦,一称尔钦,号咫亭,别号巢云居士。明嘉靖十三年(1534)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多卿乡(今祥华乡美西村)。父詹源,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监察御史和云南按察使司副使。仰庇16岁入县学,20岁进南京国子监,嘉靖四十三年(1564)考中举人,翌年进士。
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
林则徐:福建福州人,清朝道光时期大臣,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严复:福建福州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他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1880-1890),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嘉庚:福建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曾被毛主席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1923年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57年应《中国少年报》之约,写了一篇题为《小橘灯》的散文,这篇散文后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