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册封过藩王的,福建没有册封过藩王,但是有过藩王,只不过最后这里一个藩王都没有了。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开始,为了巩固天下,确定了对皇族子弟的分封制度,皇子封亲王,选择大明治下的一座城市为封地,成年后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居住,此后这个亲王还有他的后代在没有皇帝命令下将终身生活在封地。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历代皇帝册封了几十位亲王,这些藩王遍布大明的各个角落,但是在明朝灭亡的时候有三个省没有藩王的存在,这三个省就是广东浙江福建。
这三个省不是没有册封过藩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一个藩王。而且这三个地方没有藩王情况居然各不相同。
浙江曾经有过三位藩王,但是没有一个到浙江
第一次是朱元璋五子朱橚被封为吴王,封地为杭州,不过朱橚没有去杭州,因为朱元璋思考认为江南富庶,是国家财税来源重要地区,必须由朝廷掌握不能交给藩王因此改封朱橚为周王,封地改为开封。
第二次是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封地杭州,但是他没有去杭州。后来被朱棣废掉。
第三次是朱高炽的儿子越王朱瞻墉,他被封为越王,封地衢州,但是朱瞻墉没有去衢州,最后浙江一直没有一位藩王。
广东和浙江不同,浙江有藩王但是一个没去,广东有一位实打实的藩王在那里居住了好多年最后离开了。
这位藩王就是朱高炽七子淮王朱瞻墺,他在永乐二十二年封淮王,听封号应该是在淮河一带,没想到最后被封到了广东韶州。
从北京到韶州相距千里,而且广东的气候让来自北方的朱瞻墺根本无法适应,因此多次申请希望迁移封地但是都被拒绝最后在正统元年终于“以韶多瘴疠”得以搬家,迁到了江西饶州,从此广东再也没有藩王来到这里。
福建和浙江广东又不相同,这里没有册封一位藩王,但是确有藩王在这里待过,只不过来这里的藩王都是倒霉的。
第一位来福建的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他最初封岷王封地为岷州,后来改封云南。但是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楩撞到枪口,被废,随后被送到福建漳州囚禁。朱棣靖难之役后被恢复王爵离开了漳州。
如果说朱楩是被废的王爷不算,那么随后来的则是真的王爷。
这位王爷就是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
朱允熥一开始地封为吴王,封地为杭州,但是没有前往,后来朱棣夺取皇位,自然朱允熥作为朱允炆的弟弟就倒霉了,被降级为广泽王,送到了福建漳州居住,但是朱棣对他始终不放心,在几个月后就抓回了南京废为了庶人送到了凤阳监禁。
此后皇帝再也没有册封皇子来福建。
镇海宫的前身称“树王公宫”,同附近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有关。这个地方叫“海尾寮”。这里的人,平时受尽风沙的苦,多少年也种不活一棵绿树,看到海里有那么些个个硕壮的树桩,引发无穷的思慕,便塑造出一尊树王公,加以膜拜,祈求神灵能为大家减少风沙之害。庙宇是元代建造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了。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平台之前,曾在树王公宫附近屯兵牧马。平台之后,又从台湾引种能防风固沙的沙蓬草,在这海边种植。沙蓬草一经种下就活了,开花结果,在沙丘上蓬蓬勃勃地长成一片,有效地防止了扬沙,多年来一直成为深沪湾防风的屏障。因为它从海峡东岸移来,所以有人称它为“东墙”;也有人因为它扎在盛放食品的吊篮顶上可以防老鼠偷吃,而称之为“老鼠刺”。
在旧时代,人们每逢瘟疫,总要祷告瘟神,称它为“王爷”,奉上丰盛的供品,并造一条纸船或木船将王爷送走,这种仪式叫“送王爷船”。传说清光绪年间,深沪湾海面忽然飘来一艘木制的王爷船,船上供奉12尊王爷,周围塑造差役鬼卒,遍插刀枪旗帜,仪仗森严,鼓乐齐备。船舱里还装载有柴、米等日用百货以及琵琶三弦等乐器。人们知道,这是沿海某地为禳灾求福送出来的王爷船,就焚香拜祝,趁着南风潮满,仍将船送出海去。谁知王爷船在海上兜了一圈,又掉头驶回。村民觉得奇异,就将船留在树王公宫中,顶礼膜拜。遭遇瘟疫,有人来刮削船木煎水服用,居然还能治愈,于是来求祷者日众,将12王爷当作地方的主神。以王爷船飘来的日子——农历四月十八日,作为王爷圣诞,每年由各村轮值举办庆诞,香火日兴,庙宇也由树王公宫改名为“镇海宫”。本地有许多漂洋过海谋生的侨胞,出外之时必定要带着镇海宫的香火,一来借神灵保佑出外平安,二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这一处神庙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祖国、家乡的一种象征。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海宫的规模越建越大。1994年,当地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侨胞和港澳台胞、地方民众捐资500余万元,重新庙宇。现庙宇建筑总面积3530平方米,主殿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70余亩,成为晋江最大的庙宇之一。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