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深的道理是微妙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奥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屈原·九章》中说:“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
《论语》说:“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国语·楚语》说:“是故巫者,必有智、圣、聪明者为之”。
《素问》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我们的文化从源头上看人类趋向,看社会发展,看个体在整个时空长河中起起伏伏,明白何去何从。 道为何物?在未有天地之前,按照自然法则生出天地生出万物使一切生机勃勃的源头,天清地浊,日月运行,万物生生,全是看不见摸不着、本来没有名字的道所造就。 道从无到有,无极生太极,太极是无极中的一点有,有是太极,太极以有而成为一,一就是宇宙,宇宙代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 有了宇宙,太极变化,产生了阴阳,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天地相对,在卦上是乾坤对待,《易经》不说天地而说乾坤,乾坤无形更接近于道,天地有体更接近于形,更容易让大家理解。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源”,《内经》有许多类似的话在讲道德微妙难测,用一个道来概括宇宙的本源,内涵太丰富,道生之后体现在万事万物各种特性叫做德,用德描述太散乱。
“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是一句深刻的哲理话语。其中,“理同出于一原”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或宗教思想虽然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或真理是相同的。
例如,儒、释、道三家在表面上看似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在追求人性的善良和和谐。而“道并行而不悖”则表示这些不同的哲学或宗教道路可以同时进行,不会相互冲突或矛盾。这句话鼓励人们在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理念时,要尊重和包容其他的观点和信仰,因为所有的道理都是为了引导人们走向善良和和谐的生活。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