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福建一带都是蛮族领域,东汉末年,中原士族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与当地土著混合杂居。西晋八王之乱后,衣冠南渡,大批士人南迁。与当地人融合,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取得巨大发展。南朝皇帝多信奉佛教,佛教也定为国教。甚至,梁朝皇帝亲自去寺庙当和尚。
福建历经两百多年,这时候有一个信阳固始县人,名陈元光。随父率众南下福建,治闽戍地四十多年。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被闽人奉为“开漳圣王”。后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
至于是怎么福建是怎么发展的,说到福建,在历史上可谓是渊源流长的一个故都了,下面就跟大家详细叙述一下:
上古时代
福建在上古时代原为越族人的属地。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善于驾舟行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秦
秦在福建设置闽中郡是第一个在福建设立行政机构的中国政权,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权作为秦的实际藩属国而存在。
汉
汉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汉朝刘邦封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封福建为闽越国,其形式仍为藩属国,都城设于东冶。余善在武夷山城村修建闽越王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大军攻打闽越国,在占领闽越国都城后焚毁城池宫殿,举国迁往遥远的长江淮河一带内地,此后三百年间闽地人文断层。越人北迁,汉人取而代之成为福建新主人。
东汉末年汉人逐渐聚集,于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设侯官县,此为福建并入中国版图的开始。三国时期,福建属东吴,北方汉人移民福建逐渐增多,遂设置建安郡,出现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晋安(即今之福州)。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梁时期,建安郡先后分设为晋安、建安、南安三个郡。汉人移民有8个姓氏较多: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隋朝废三郡置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
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始出现“福建”之名。
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独立,王审知兄弟设立闽国,后来为南唐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宋朝置福建路,统辖六个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与两个军(邵武军、兴化军)。
元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省会迁福州。
宋
南宋时,泉州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港口,市内形成大批外国侨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当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
明
明朝置福建布政使司后,又改路为府。宋代的六州两军以及后来改称为八个路或八个府的区划建制(“八闽”的由来)。在明代,倭寇经常袭扰福建,政府宣布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受阻。
明末清初1645年(清世祖顺治二年)7月19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福京天兴府)登基,年号隆武。1646年10月6日被清军俘虏。此后,国姓爷郑成功家族以“延平郡王”之姿,先后以厦门和台湾为基地继续抵抗清军大约40年之久。清朝时福州是与古琉球国首里(现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通航贸易的指定口岸。
清
清代,在福建本土,增设了福宁府和龙岩州、永春州。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占领台湾,台湾郑氏王朝灭亡。并杯清政府划入福建省版图。直到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才单独设省。1895年的《马关条约》台湾主权交予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放弃台湾主权。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厦门和福州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商人开放。1902年在厦门还开辟了鼓浪屿公共租界。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袭击了马尾军港。福建还是近代西欧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活跃的省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历届政权均设置福建省。1933年,19路军兵变,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铁路(直到1956年建成鹰厦铁路),因而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联系。
1949年国共内战后,福建省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金门,马祖地区)政府进行实质管辖,双方的行政区划中也都设有福建省,中华民国福建省已虚级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福建不得不说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啊,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感受一下那边的气息!
清末说的闽县指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 闽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侯官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清代,闽县管辖12乡、4坊、34里。清末撤乡、里,建区,闽县分为11区,与侯官县分治今闽侯县及福州城内区、南台区和下渡区。城内区又分为:北段(华林坊、钱塘巷一带)、中段(鼓楼前一带)、南段(南大街一带)、东段(东街、旗汛口、法海寺一带)、旗界段(东门大街、汤门大街、河西街、河东街一带)五段。城内井楼门、汤门、东门、水部门、南门五城门均属闽县城内区管辖。南台区分南台、水部两段。下渡区以藤山(仓前山)为首段,泛船浦以下为第二段,江边一带为第三段。 闽县始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由原丰县改称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武德八年废侯官县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入闽县,元和五年(810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咸通二年(861年)划出闽县地置永贞镇(今罗源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即闽国时期,改闽县为长乐县,清泰二年(935年),长乐复名闽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县再改称长乐县,次年又复原名。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9乡置怀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民国2年3月改设为闽侯县,闽县建置从此取消。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中之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