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
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
如果想解读出教育态度,那就是,孔子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人生志向,不用空洞的说教。
一般人的解读,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一直在努力推行自己的“仁”,但没有一个皇帝听他的,失望归来才发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暮春三月里出门溜达溜达,河边上泡泡脚,高坡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好比今天的北漂,兜一圈才发现,故乡的小日子也挺好的。
论语里,描写的场景,大多是弟子围坐,向孔子请教儒学跟具体的生活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行为,由浅入深的解读,从而在细微处体现儒家概念的理解和具体执行,孔子很少回避问题,一般人认为很细微很尖锐的问题,甚至很冲突的问题,都可以问,孔子也能一一正面解答。
这体现了,孔子精深的学问,和缜密的逻辑,完善的理论,从来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运用比喻,利用现实中具体的事件来反复论证理论的合理性。
这种教学非常难,现代的老师大多都是按提纲,教案来灌输性教学,一旦敞开提问,甚至有答不上来的情况,说明你这些学问也是死记硬背得来的,不能自如应用,那这种老师有什么用?直接背书好了
孔子,倡导了儒学,真正的学问,并不是他说的很多名言,而是他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和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是真正的精华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一是约束,一是鼓励。看起来,孔子说的有些矛盾,难怪公西华会被弄糊涂。但这正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不只是空谈心性,而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给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