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产区的武夷岩茶应该是福建黑乌龙茶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夷山的盆栽式茶园,所产的茶独具硬朗之风,重发酵特色的乌龙茶,茶汤厚重,丰富且不失风骨的花果香更是其最大的特色。其中的大红袍、肉桂茶、老枞水仙……不仅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茶更是家喻户晓蜚声海外的中国名茶。
福建乌龙茶主要有闽南和闽北乌龙茶;
1、闽北乌龙茶
闽北乌龙茶根据品种和产地不同,有闽北水仙、闽北乌龙、武夷水仙、武夷肉桂、武夷奇种、品种(乌龙、梅占、观音、雪梨、奇兰、佛手等)、普通名丛(金柳条、金锁匙、千里香、铁罗汉、不知春等)、名岩名丛(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夭等)。
闽北乌龙茶做青时发酵程度较重,揉捻时无包揉工序,条索为壮结挺直,叶端扭曲形,干茶色泽较乌润,香气为熟香型,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三红七绿,红镶边明显。
福建茶叶乌龙茶有哪些
其中武夷岩茶类如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具特有品种香味外兼具特殊的“岩韵”,汤色橙红浓艳,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2、闽南乌龙茶
闽南乌龙茶根据品种不同有安溪铁观音、安溪色种、永春佛手、闽南水仙、平和白芽奇兰、韶安八仙茶、福建单丛等。除安溪铁观音外,安溪县内的毛蟹、本山、大叶乌龙、黃金桂、奇兰等品种统称为安溪色种。
扩展资料;
福建乌龙茶,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
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据《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
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
乌龙茶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一直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最早的岩茶文字记载为清初,武夷山天心寺僧释超全据现存(俗名阮文锡)的《武夷茶歌》:“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稍为利。”
福建全省80%左右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地,河谷、盆地穿插期间,一南一北两大乌龙茶重点产地安溪及武夷山地区平均海拔均在600米左右,是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的海拔高度。
另外,福建省气候以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森林覆盖率极高,常年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壤也以适合茶树生长的红壤、黄壤为主,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有心的茶友们会发现,相当大部分的乌龙茶茶树树种发源于福建。
例如: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佛手、白芽奇兰等闽南乌龙茶名品均发源于安溪;大红袍、肉桂、水仙、水金龟、白鸡冠等名枞发源于武夷山地区。
此外,宝岛台湾的乌龙茶茶树也是由福建移植过去,如:引进闽北矮脚乌龙培植而成的青心乌龙;引进安溪铁观音培植而成的木栅铁观音。
其二,福建也是乌龙茶精制技术的发源地。
真正意义上的半发酵的乌龙茶精制技术,包括乌龙茶名称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明末清初,在此之前,福建虽产茶历史悠久,且早已声名在外,但之前的制茶技术多为团饼制法,例如:宋代的北苑贡茶,以龙凤团饼的贡茶为主。
而台湾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在采制技术上对福建乌龙茶也是多有学习、借鉴与融合。
其三,乌龙茶的品质特征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得益彰。
很多人评价乌龙茶时,常说乌龙茶既有绿茶清香,又兼具红茶甘醇。
事实上,这点正是乌龙茶中庸路线在成品茶上的集中表现,也基本映衬了乌龙茶产区人们的基本性格特征:凡事但求恰到好处,做事讲究进退自如,爽快中不乏圆融,坚持原则中不失人情味。
可见,乌龙茶主要发布于东南沿海一带,是因地制宜、顺乎自然的天设人造。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