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指发生了战争。
古代指挥打仗,传播信息比较慢。后来,人们发现,把干燥的狼粪点着,会升起很高的黑色烟雾,从很远的地方可以看到。
于是,国家在关口险要处,筑高台,放上狼粪,遇到敌情,点狼粪示警。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狼粪,戏耍诸侯丢了江山。
万里长城上,也放置狼烟,遇见敌情,据来袭敌人多少,放炮,点狼烟,几个小时,消息可传数千里之外,传递消息比较快捷。
后来,狼烟成了战争代名词,人们把出现战争,称为狼烟四起。
“狼烟”,即狼粪之烟,设防地区用作军事上的信号。
相传,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称狼烟。
唐.《温庭筠集》一.《遐水谣》有:“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干。”诗。李商隐《李義山诗集》四.《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韵》又有:“雞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句。
以上诗句中所述的“狼烟”,又作“狼烽”。因为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又称“烽火”,所以唐.杜甫既有描写战争、战乱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绝句。
其实,古代边防报警信号有两种,白天放(狼)烟,叫烽;夜间举(明)火,叫燧。
古代边防不管是“狼烟四起”,还是“烽燧举燔”,都是戍边将士们御敌的军事行动号令。可谓:“春冬见岩雪,朝夕候烽烟。”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