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包括。
福建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4187万人。人口不包括海外华侨。
全省有海外华侨华人1580万人(其中华侨230万),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祖籍福建的港澳同胞124万,归侨侨眷530万以上。
简单来说,是因为地理原因。
中国人一向安土重迁,现代社会交通方便,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可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和近代,绝大多数国人还是喜欢待在家乡,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所谓落叶归根,如果就在树上,根本不愁这事。
可事实上,数千年来我国有数不清的人口流动,超大规模的也有好几次,其原因就是人们在家乡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生路,比如饥荒、灾害、战争之时。
这种人口流动往往是悲惨的,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温和条件下的人口流动,即与家乡相比,外地生活更为容易,这也是现今很多农村居民入城务工的动力所在,谁不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呢?
古代和近代,我国都是个农业国家,影响人们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土地,如果一个地方人多地少,大家勉强维持温饱,忽然听说有一个人出外乡赚了大钱回来了,说外地人少地多,赚钱很容易,那毫无疑问的,下一次这个人离乡时,会有大批人跟随。
广东、福建和广西三省的地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山地多、平原少,广西还好,境内河谷平原较多,广东除了珠三角和粤西粤东沿海地带有一些平原外,粤东西北全都是山区,福建更不用说,境内平原少得可怜。
在这种情况下,待在老家种地是没有出路的,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外地,这时候,闽粤的另一个特点显现出来——沿海。
近代中国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即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前两者是因为东北和西部地广人稀,都是在国内转,闯南洋则是出了国,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几个省附近就没有地广人稀的地方,只能往国外发展。
清初学者在《论南洋事宜书》中提到“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这里的“望海谋生”当然不是打渔的意思,哪能挣几个钱?它指的是从事海外贸易和出海打拼,由于地理距离的限制,大家的目的地大多是东南亚。
闯南洋很早就开始了,早在西汉末年,就有人跑到东南亚躲避战乱,当然,真正形成气候还是郑和下西洋后,尤以近现代为最。
清朝曾实行闭关锁国限制人民前往海外,但在鸦片战争惨败后,这一禁令被解除,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开始了。
说起来,闯南洋开始是很心酸的,因为大部分人是被骗过去的,听说南洋生活好,一大帮子人出去,结果被卖了猪仔,给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当苦力,这其中,港口城市最多的闽粤两省自然是深受其苦。
更心酸的是,有些人经过打拼回到家乡后,还真比在老家种地富有,于是真正的主动出海兴起。
从原因上看,三省地少人多是根本原因,濒临海洋是先天优势,广东、福建和广西因此包揽了我国海外华人数量的前三甲,其中广东省约2000万,福建省约1580万,广西籍约300万。
广东自古以来对外贸易发达,所以广东籍的华侨多,这里就不详说了。福建山多地少,人均可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但是海岸线总长在我国排第二,海路交通便利,为了生存福建人只好向各地和海外拓展。广西地理条件和福建相似,也是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多为红土黄土,桂北多喀斯特熔岩地貌,桂中盆地,桂南多丘陵。广西形成海外华侨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清康熙平三藩时百姓为避战乱很多人都逃到东南亚,往越南泰国居多。第二阶段清末时期,法国以越南为跳板进去广西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当时驻守中越边境的清朝官兵把不可一世的法国打败了,清政府却要求和法国议和,很多官兵愤愤不平,有的就留在了越南生活。第三阶段是近代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倒台退守台湾时期,广西在和平解放前期国民党派了很多特务,而且广西当时的土匪是非常多的,有的土匪拒绝向新中国投降就逃往东南亚等地。第四阶段就是现代,广西西南地区有很多人到非洲淘金,比如广西上林县有一个非洲淘金村,很多人发财了就定居在那里了。广西最多华侨是玉林市,如果包括港澳台累计有两百多万人。接下来是崇左市,辖区市县乡镇都是有华侨农场的,包括文明全国的广西东亚糖业集团的制糖业也是泰国华侨和中国合资的,泰国华侨还和崇左政府合作了一个叫中泰产业园的工业园区。另外钦州市北海市两地华侨也有将近四十万人,这两个地方以前是属于广东的,后划归广西成为广西的沿海城市。还有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在两广地区福建地区招募和贩卖很多华工去殖民地做苦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活下来的华工有的定居不回来了。其实题主还漏一个,海南也是华侨大省,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