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几个月,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瑗就建议南洋水师北上备战,“将南洋得力各兵轮酌调北听差”。可是,李鸿章却拒绝了,理由是“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倭?”实际上李鸿章的眼里,南洋海军在北洋海军面前不过是一群小船儿而已,无足轻重。但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南洋水师确确实实实力不强。而脸色铁青的刘坤一、张之洞在后来李鸿章的求救下,却命令南洋海军拒绝北上增援北洋海军。
李中堂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感叹北洋海军完全是凭借“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筹备南北洋海军之时,清政府最初的打算是“两洋分防,共同发展”,但实际上看似捷足先登的南洋海军在南洋大臣沈葆桢的力谏下,将每年的二百万两军费悉数调拨北洋海军,优先发展拱卫京畿的北洋海军。虽然沈葆桢名义上缔造了福建水师,但实际上谁都知道福建水师的实权都抓在了水师提督李成谋,如果沈葆桢以清政府的“所有南洋沿海水师弁兵统归节制"强行调配福建水师,那么沈葆桢面对的将是李成谋背后的湘军大佬左宗棠。虽然左宗棠已经调任陕甘总督,但船政局和水师仍然是“湘系私产”,不容外系染指。更何况左宗棠和沈葆桢在“海防、塞防”的问题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而沈葆桢恰恰又在购买铁甲舰的问题上和李鸿章走到了一起,而左宗棠又是李鸿章的政敌,所以在左宗棠的示意下,两广总督刘坤一和闽浙总督何璟压根就不鸟这个南洋大臣沈葆桢。所以逐渐分裂成了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这对于尚在襁褓中的南洋水师,党派斗争无异于断了南洋水师的大好前程。
1879年12月18号,沈葆桢死后,左宗棠接任。有着“船政之父”的左宗棠同样对铁甲舰也极力排斥,认为“大船巨炮不过靶船耳”。左宗棠目光短浅,出身陆军系统的他认为海军“无铁甲舰”也可成军。导致南洋海军无法得到实质性发展,
左宗棠出身于陆军系统,并不懂得海军建设,更不懂海军。他认为铁甲舰无用,丝毫没有认识到铁甲舰在当时海战的地位角色,甚至接受了彭麟玉的“有海防无海战”的谬论,强调“江海防务并重,不争大洋。”因而南洋海军虽然比北洋海军率先发展,但实力上不及北洋一半。而左宗棠一直与李鸿章政见不和,而刘坤一、张之洞和李鸿章亦是意见不合。丰岛海战、甲午战争,大清帝国北洋海军陆军全线战败,一向牛哄哄的北洋海军,仅大东沟一战,便损失五艘主力军舰。缺少炮弹、又缺少先进速射炮和观瞄设备、航速装备落后的北洋海军让李鸿章不得不低下头保船避战,寻求南洋帮助。而也正是因为保船避战的错误方针,导致港内南北帮十几座炮台的陆军全部溃逃,日军调转炮台炮口,定远、济远等舰成了活靶子。而南洋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也借此拒绝出兵,打压李鸿章。
其实这个问题很棘手,因为从军事实力上讲,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水师,实力最强的也不过是南洋水师。而且福建水师因为中法战争已经全军覆没了,广东水师在丰岛海战前,朝廷已经调了三艘主力鱼雷巡洋舰北上增援北洋海军了,丰岛海战中, 对吉野、浪速、秋津洲实施三连击并且差点用鱼雷干掉吉野的广乙舰就是这三艘鱼雷巡洋舰之一。也就是说,在本子的三景舰、吉野、秋津洲、千代田等等一大批装备了新式阿姆斯特朗大口径速射炮的新舰面前,就算北上增援也是无济于事,除非拉长战线,用消耗战拖垮本子国内的经济,毕竟战争,清政府打得起,本子打不起。
图/截自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李鸿章
文/独立团团长李云龙
转载注明出处
2017.10.27 19:54:39
“福建舰队”,其中包含有两艘驱逐舰,三艘护卫舰,以及三艘坦克登陆舰,是我国海军的重要战备力量。
所谓“福建舰队”并不是指我国在福建成立了一个舰队,而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多款舰艇与福建产生了各种联系,因此在命名中采用了福建省多个城市的名称,我们将这些舰艇纳入了“福建舰队”之中。
我国福建舰队现有多艘多款武器装备,比如大名鼎鼎的052D型“中华神盾”驱逐舰,也被大家称之为厦门舰,这是我国正在服役之中的第六艘052D型的驱逐舰。
评论列表 (0条)